内容提要: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,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……
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路径选择
2010-04-18 15:08:12 [作者] 佚名
一、高等教育矛盾已从“入口”转移到“出口”
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,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,目前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2%。按照国际标准,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。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大大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,因此,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,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表明,2007年,在所有求职人员中,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4.3%,其中,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.5%,而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,应届大学毕业生占40%。据统计,在1996-2006年这十年间,我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4倍,但就业率反而降低了23.7%。(陈成文等,2008)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“入口”转移到“出口”。从“入学难”转移到“就业难”,这种状况将延续相当长时期。
二、 就业政策演化与大学生初职选择
改革开放30年来,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:
(1)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“统包统分”阶段: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,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。学校按指令性计划招生,学生按照计划分配。通常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“统包统分”模式。这种就业模式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,按照计划统一分配的制度。
(2)教育体制改革下的“双向选择”阶段: 1985年5月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》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重要标志。它明确指出,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,其“毕业分配,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,由本人选报志愿、学校推荐、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”。形成了以“供需见面”为主要形式,以“双向选择”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。
(3)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“自主择业”阶段:1993年2月颁布的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》是“自主择业”就业模式的政策依据。通过“双向选择”的政策过渡是必然的。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真正能够大量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,应当要到2010年以后。在改革过程中,劳动人事制度方面,户籍制度方面将继续进行深入改革,并建立起有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,使得人才流动更为自由,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创造必要的、有利条件。
三、影响大学生初职选择多种因素分析
从实际情况来看,影响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变量因素页是很复杂、多种因素作用结果。涉及制度安排、政策因素、个人能力及家庭背景等等。如:(1)经济形势周期波动;(2)宏观就业政策;(3)产业结构与供需匹配;(4)学科设置;(5)社会实践;(6)就业指导;(7)社会资本(父母、朋友关系等);(8)人力资本(如大学生学习成绩、拥有证书等);(9)心理资本(大学生自我效能感、就业能力等)。
本文用文献与内容分析法,借助2007、2008年我国城市大学毕业生初职选择样本数据资料发现(高勇,2007,S=4800;唐美玲,2007,S=500;华红琴,2008,S=600),目前大学毕业生初职选择发生如下变化:(1)大学生初职首选仍然是“体制内”岗位、由于大学就业政策的变化,致使毕业生由“体制内”在向“体制外”转移;(2)大学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比列逐渐增加;(3)大学生初职选择中,“社会资本”影响作用明显。除了初职通过人才市场应聘(占36%)、靠社会关系(尤其是父母)已经超过20%;(4)社会实践经验对初职,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作用;(5)已与单位签约、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中,本人“自我效能感”具有重要作用。